一天一点爱,中国少年梦-云南贫困山区捐书纪行
一天一点爱,中国少年梦-云南贫困山区捐书纪行
——“十年百馆”计划在康城迈出第一步

卷首语
今年年初,偶尔看电视,荧屏上云南贫困山区学校的艰苦让人心里一揪,与破旧的校舍相对应的是镜头前孩子们纯净的眼神,于是,一个念头在心底慢慢开始萌芽了。
在一次康城邻居的小型聚会中,和南方新闻人(小梁)聊起这个话题,小梁说他也早有这个构想,想为贫困地区孩子献一份爱心。在座的其他邻居也纷纷应和,大家一拍即合,便开始策划起来了。
经过几次讨论,我们决定,为贫困地区的小学捐建小型图书馆。因为我们发现好多有好多家长,孩子长大了之后,家中的儿童课外书籍往往都是卖给废品回收站,有些书几乎是全新的,甚是可惜。不如我们号召大家把这部分书籍捐出来,送到贫困山区的小学,捐建图书馆,既帮助了需要的人,又行了善事,岂不是两全?
目标确立之后,就开始分头行动了。大家分头找自己认识的有孩子的亲朋好友筹集图书,小梁则利用自己的资源,联络贫困山区的学校和当地志愿者。小梁还说利用他比较广泛的媒体资源,争取发动更多的团队加入进来,在10年内为贫困山区的小学捐建100个图书馆。我们为我们的爱心活动起了个名字叫——“十年百馆”计划。
我们的倡议得到了很多朋友和家人的支持,尤其是康城的很多邻居,都捐了很多书,有些邻居没有小孩,为了支持我们的爱心活动,还特地去买了书给我们送来。在此感谢康城的邻居:懒惰将军、康城小罗、云蝶、xiaowolf、最少进仨、LOKI夫妇、桃源渔歌子及其朋友、喜洋洋的妈妈、九二八、海水、三期新人、爱百合、丫丫、康城小学的李老师、,以及康城妈妈群里的一些热心妈妈。
特别要提的是,住在新闵别墅区的邻居——求田问舍翁在得知我们这一爱心活动后,特地买了100本新华字典,让我们送到贫困山区的孩子手中,还给我们讲了他小时候因为家境贫寒买不起字典而手抄新华字典因而产生的“新华字典”情节,让我们在得到最大一笔捐助的惊喜之余还不由唏嘘感叹了一回。

8月盛夏,经过三个多月筹措,我、小梁、云蝶、康城小罗一行四人,带着众多热心亲友和邻居的爱心,踏上了前往云南贫困山区,捐建贫困小学图书馆的旅途。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完成至少两所学校图书室的捐建,并尽可能多的走访山区的小学校,以求实地了解学校的状况和书籍的实际需求,为日后能给更多学校建设适合孩子们的图书室的工作做准备。
经昆明的免费午餐项目志愿者们的联系介绍,我们决定第一站选在云南昆明禄劝县翠华镇的宏德小学。
因为往返要至少六七个小时的山路,所以必须提前一天赶到禄劝县城。同行的有昆明当地的志愿者,和将给宏德小学捐助免费午餐的企业的人员、领导。

趁晚饭后的一点时间,把出发前没来得及登记造册的两箱书再整理一下。

这是懒惰将军捐的精装本成套连环画,全新的,还有好多,价值不菲!求田问舍翁捐的百本《新华字典》也是满满两大箱,他要求送至每个孩子手上,我们努力完成了这个心愿。
但,就在我们边整理边商议的时候,晚饭时当地志愿者们告诉我们的“山区孩子更缺乏的还是生活和学习的必需品,如午餐、文具等”这样的话,让我们心里很不踏实——书籍,尤其是我们选了更多的课外读物——是那里亟需的吗?这对他们很重要吗?

7点多我们就从县城出发,用了两个小时才到镇上,镇中心校(就是镇的小学教育办公室)的李书记已经等在那里。之后很快就转上沙石土路了,倒也还不算很难走,山路嘛,大抵如此,若非如此,可能也就不至于这样贫困了。

山路嘛,大抵如此.连绵的群山。但这是贫穷落后的最主要原因吗?
一路和李书记聊天,我们得知翠华镇共有19所小学,其中只有3所是完小(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的叫完小)。我们要去的宏德小学就不是完小,只有一年级到三年级,共61个学生。并且它远不是镇上条件最差的学校,显然,还有路能通,还不到必须马驮人背才能走进去的状况,当然不至于太差。中午11点前,我们终于赶到,看到了这所不算太差的小学校。

这是校门。

它像在告诉我们爱心只要去做,便不会被忘记。

共7名老师,包括“校长”。师生比差不多1:10了。


校舍、课桌、孩子们。

企业捐来的“校服”

和孩子们聊天的过程中,我们得知,这些孩子为了上学,每天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远的来回要走6个小时,来回走2个多小时的算家离得近的。而且在今天之前,他们来学校上课是没有午饭吃的。
今天对这些孩子,应该是个比较重要的日子了。不过,我说的不是我们的书,而是他们将从这天开始可以有午饭吃了。
企业搞了个简短的开餐仪式,领导讲了几句,我忙着整理那么多书,没有参加进去,后来听说企业领导在现场将原本计划的两年捐助追加了一年,未来三年,这所学校的孩子们都能有午饭吃了。挺感动的!谢谢这家企业!

简短仪式后,发饭。由于今天是开餐日,菜就好一些,在以后的三年,孩子们能吃到的,达不到这照片上的标准。

一碗饭的快乐!

一“大”碗饭的快乐!

偷偷的分享一碗饭的快乐!


一碗饭的吃法。

一碗饭的会议?

一碗饭的思考?


不管男生女生、年纪大的小的,每一“大”碗饭都只有一个结果。
这么大一碗饭菜,我是吃不了的,但我毫不怀疑孩子们的“战斗力”。看到小孩子端着满满一大碗饭的神情,心里有种难以描述的滋味,欣慰、之后是心酸!一碗饭的快乐,是孩子们应该有的吗?一碗饭的思考,小孩子是不会的,但在我们,却是应该有的吧!
我记得无论从小学到大学,每个班级都会有几个叫“胖子”的学生,但是在这里,我细细寻找了半天,一个胖的孩子都没有,一个都没有!

这位老人家,每天陪孙子走三个多小时山路来上学,然后等在这里,放学再一起走三个多小时山路回去。也是不吃午饭的。我们也照样给他盛了一大碗饭,老人家还很腼腆的一再推辞才接下。看这布满岁月的面孔,我不能知道知识和粮食孰轻孰重,但我开始确信,书籍,同样是这里亟需的。所以,这张照片就该放在全篇的这个位置。
我们的午饭,比孩子们多了一个菜、还有汤,虽然做法很简单,味道却很好,自然少不了还有几杯山乡的自酿米酒。大家都很明白不过只是乡民淳朴的客气,但也许是都想着应该象孩子们一样捧一碗饭菜找个地儿吃就行了,所以我们吃得倒不很自在。因为开车,我们很有足够的理由婉拒了校长老师敬的酒,匆匆扒了几口饭,就又准备到图书室去整理书。

书,也来之不易。趁孩子们装饭吃饭的时间,我们在整理图书。

这房间本来说是要用来发饭的,知道我们来捐书,改成图书室了。

学校原有的书,这已经是一多半了。数量和成色,差不多就在我们意料之中吧。
当然,我写这篇纪行的重点,是我们要捐助的图书馆或叫图书室。书,也来之不易。这批书,我们是按约人均8~10册的标准准备的,包括课内课外的文、史、自然科学、童话、动画、名著等等,作为小学校的图书室,从种类到数量到质量,都可以成立了,但我们总觉得不够,看——孩子们望着书的眼神、看——他们拿起书时的眼神、看——他们听到可以每人拥有一本新华字典时的眼神,我没有什么再可说的,这个时候,形容是多余的!一顿午饭,对孩子,不可或缺;而一本好书,有时,也会有益一生!
一群吃好饭的孩子挤在临时图书室外面,或围在门口,或捡个破窗户扒着,都向里面指指点点,眼巴巴地看着那些书。我不知自己的感觉对不对,但就是觉得对他们来说,里面的书就象是会放光放电。这些孩子围在虽已破旧但也还能算有门有窗的屋子外面,心情大约比我们在银行柜台外看着里面满满钞票的时候更加艳羡、期待、甚至急迫。他们会每个人探进半个身子而把门口完全塞住、会从掉了玻璃的窗子里探头探脑、个子小的会挤在窗子角边使劲贴近了看,但却乖乖地没有一个人进屋去。我几乎下意识地挥着手,招呼:“孩子们,进去看书啊”,呼啦一下,门口一个人都没了,想变戏法一样一下子全冲进屋里,呵呵,我就只有看着他们“呵呵”了。
再后面的景象,我不知道应当形容还是应当用照片,因为拍照的水平我们基本是没有的,因而照片的记录效果不免大打折扣,有时还真不如文字。不过,只要是当时看到的,不论照没照到、照没照好,相信每个看到的人,永远都不会忘记。



这几张照片,无需形容。

这个小男孩翻看了好几本书,但始终抱着这本《我爱科学》没放下过。眼神和书名相映衬,让我久久地感动着。




这个小姑娘,很腼腆,之前跟她聊几句、照相,总是怯生生的,但是进了这屋,喊着“呀,《新华字典》耶”直奔过去,拿住就不放了。当听说待会儿送给她一本属于她个人的《新华字典》,她当即蹦了起来!她的笑容!也无需、也无法形容!可笑过了,又是站在一边,低眉敛首地读字典。

捐餐的企业也带了一些词典一些文具做为礼物,有一个足球一个篮球,搬出来马上就被孩子们围了起来。
在孩子们把差不多整理好的书又都翻得一团乱期间,很多人进来——我们一行几个、免费午餐的志愿者和企业的人、校长老师;我们对校长提了一个要求,希望多让孩子们借书看书,不要怕孩子们把书弄坏,因为孩子们能把书翻烂了,那是我们的欣慰。
当我说“请同学们先把手里的书都放下,回到教室坐好,一会我们会给大家送字典的”时候,无论是翻来拣去不知道看哪本好的、还是始终抱着一本不撒手的,都马上就放下书回去教室了。

我们不希望给孩子们一种领东西、受施舍的感觉,所以还是请他们回到各自班级坐好,我们把送给每个人的字典和铅笔本子一个一个送过去。

请拿好字典的孩子签上自己的名字。

这就是那个之前一直抓着《新华字典》不放的小姑娘,和她的笑容。

十年百馆,是我们的心愿!我们希望,这也会成为更多人的心愿!

这个孩子的心愿呢?他的眼睛,是已经看到遥远的外面的世界了吗?

他的心愿,是不是看外面的世界?是不是希望命运之门有一天能在他自己手中!

一个旧球,是这个孩子爱不释手的玩具,会成为这个小小孩子的童年记忆吗?也许会,但它承载不了他的眉头,也承载不了他的心愿。

我请孩子们读一篇课文给我听。这里的孩子们,朗读就象是唱歌,非常好听!听着歌儿一般的读书声,除了感慨还是感慨。

离开宏德小学,我们又走访了另一所小学,没有捐书的计划,先作一番了解吧。这是翠华镇所属三所完小中的一所。

教学楼的来源。

图书室是这样的。

图书是这样的。

30年前,我们这一代也是在这样的案子上打乒乓。30年!

离开翠华镇前,在中心校外与李书记的合影。虽然是芝麻官里的芝麻官,但他至少能表明,好官还是有的。
校舍是捐的、书包文具大都是捐的、孩子们的衣服大多是捐的;今天有企业来捐助,未来两三年,孩子们可以吃上午饭了;今天我们也来捐助,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这些孩子们、还有以后入学的孩子们,可以有些书看了,可以更多了解一点外面的世界了!
可是,没有人捐的地方呢!?
此行的第二站是丽江。这是个举国乃至举世闻名的地方,但我们要去的,是这个闻名遐迩城市的不名之地。
选择到丽江来,仅只是因为在这里有朋友,能够联系上当地的志愿者,事前可以了解大致的情况,到了以后能有人安排有人带路。
我们的目的地是丽江市玉龙县宝山乡的五峰小学。

路过的一所极小的小学,只有二十几个学生,两位老师。这位年轻的女老师,留在这里任教,本身就是一种高尚的境界。我们身无长物,唯有送几本书,聊表敬意。

这是这所学校所有的课外书
出了丽江市区,就因修路而泥泞难行,一路看到多起陷车。过玉龙县城,通宝山乡的路还好,油路,也挺新,只是很窄,算得有些险峻,多数路面不够会车用,若遇会车,要在这种山道长距离倒车,能算是考验了。好在车极少,容得我们快速通过。

路还不错,有点险而已。

同样连绵的群山,山上的纹,是我们后面要经过的路。山,是贫穷的原因吗?
中午,我们到达宝山乡的中心小学,它同时也是一所有四百多学生的完小。这是这一地区条件最好的小学了。行程紧张,我们只看了看,和校长等老师简单交谈,有了一个基本了解,便匆匆地继续赶路了。

中心校的学生宿舍。山区路远,有一点条件的学校都会安排给特别远的孩子住宿,住宿生国家有补贴,基本上够孩子吃饭吧,或者只要花极少的钱。但我们不知道这极少的钱,对山区家庭收入所占的分量。

学生的午饭。

由于是长江商学院CEO班的捐助,又逢10年被上级视察过,这所中心校的图书室远远好于此行中见到的所有学校。

宝山乡中心校图书室的捐助铭牌。

到五峰小学去的路,就泥泞、过水、碎石、小滑坡等等什么都有了。

去五峰小学的山路。

山里的田,和人家。

(这样平坦的路、和山顶,却让我感到心悸,远山还能看到大片大片的光秃,这是云南的山吗?如果就此展开,同样不会是个轻松的话题。)

路不太好走,但我们按时赶到了五峰小学。

现在是希望小学了,不过这里的人还是习惯把它叫做五峰小学。



除了挂牌的教室楼,学校的主要建筑还是这样的,包括学生宿舍,老师办公室和宿舍。

卸车时候校长一招呼,学生们兴高采烈冲上来一群来帮忙。小姑娘很勇猛。

这小男孩更给力。

一个小姑娘直奔这箱书,另一个赶紧来帮忙。

走了几步就不行了。

三个人看来还是不够,另一个忙换手,上来帮忙。

四个人终于搞定这箱书了。

这是从丽江市给我们带路过来的当地志愿者,很实在的一位纳西族兄弟,很感谢他。
五峰小学是完小,有一年级到六年级,一百多个学生。学校有几间宿舍,有一部分学生可以住校,不用每天长途奔波。

女生宿舍的外面。


宿舍的内部


才知道废纸箱还有充当墙壁的作用,只可惜还是小了点。

学校的厕所,隔墙是猪圈。
学校的图书室还好,是在希望工程捐的教室楼里,书也有几百册,只是看来也是各路捐来的,很多是同一本书一大排十几到几十本,所以品种有限。但是,图书室里张贴的书法让我们颇为心动,小小一间房,一下子有了些“斯是陋室……”的感觉。


这两幅字可真不错,山村里的孩子才更难得住寂寞练字。


图书室里原有的书。


这样的书法,在学校多处可见,有型、有义!




时间不允许摆放整齐了,虽然有书架,也大多空着,还是只能先堆在桌子上了。

还是一样,我们把送给每个孩子的字典和铅笔等挨个送到座位上。这里五年级就有英语课了,我们备有英汉词典,每人一册;没有开英语课的年级,还是每人一册《新华字典》。

十年百馆,是我们的心愿!我们希望,这也会成为更多人的心愿!


返回丽江市区的路上, 我们得以穿过玉龙雪山景区,这是从背面看到落日斜照玉龙雪山的景致,和高山化雪形成的奶一般的高山湖。在这样的风景中结束这次捐书的行程,我们的思绪也象这阳光一样,千丝万缕!

结 语
自上海启程,历经多日,为能更多了解,即使沿途路过看到的学校,我们也大多会进去看看。在云南这些天,前后到过十来所小学,半数以上都是希望小学,而且都是企业或个人对口捐助的冠名希望小学,除希望小学,没再看到与三大慈善基金会的名号有关的任何项目。
有一点我很明白,但却不能说明白——在这次行程中,听这些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介绍情况,得知教师待遇相对当地的平均收入来说,都还算是不错的;国家给孩子们也有相应的补助;而我看到的却大多都是捐助的——多数的校舍、品类参差的文具、包括这次带来的书籍。那么,那些没有、或至少现在还没有得到捐助的学校和孩子们呢?在翠华镇一直陪伴我们的镇中心校李书记(相当于镇的教育办公室),就曾一再用不知是欣慰还是感叹的口吻说“宏德学校的孩子们是幸运的”。
仅就翠华镇上,19所小学中,除了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三所完小、和有企业捐饭、我们捐书的宏德小学以外,还有15所!前面说过了,宏德的条件还不是最差的。
之后到的丽江玉龙县宝山乡,情况是类似的,9所小学中也有5所不是完小。我们捐建第二个图书室的五峰小学虽是完小,条件同样艰苦(就这条件还是因为郑裕彤给捐助过了),并且那也还不是当地条件最差的,志愿者帮我们选择它,只是因为有路能到,装书的车好歹能开到门口。给我们引路的志愿者说,还有没有路的、要靠牲口驼才能进去的学校。
全中国还不知有多少贫困学校?
没有人捐助的地方呢!?

感 言
十年百馆,是我们的心愿!我们不知道,凭我们这几个自己还必须为温饱“终日奔波苦”的卑微个体,这样一个计划是不是有点宏大;经过此行,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十年百馆?哪怕一年百馆,对于所有的、需要帮助的孩子们,那也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我们还知道,这不是心血来潮,不是一时冲动起个念想,我们将努力、我们将坚持,当然,我们最希望得到帮助!我们希望看到,那些孩子们的眼神,会成为更多人的心愿!
唯世无“安得广厦”之叹,其和谐方可无需视为追求!
![]() |
![]() |
![]() |
![]() |
![]() |
![]() |
![]() |
![]() |
非常赞同 | 若有所悟 | 一般般啦 | 十分愤怒 | 嘿嘿搞笑 | 十分感动 | 感觉不错 | 是真的吗 |
- 上一篇:举手之劳,温暖人间
- 下一篇:慈善的不是钱,是心!
相关文章
推荐图文
诗,从未在远方
诗,就在你跟前,从未在远方-平凡人不平…
愚笨,情商定不高【一天一悟】
没人喜欢做又脏又累的活【一天一悟】
遇见感恩的心【一天一悟】
爱,从不卑微【一天一悟】
不冻裂手的药-乐投游戏_市场营销哲理…
景公饮酒-乐投游戏_乐投游戏_中国…
亲情并不是理所当然的【一天一悟】
路随心远【一天一悟】
两个小男孩和一双皮鞋的微电影《另一只鞋…
《父与女》8分钟的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感…
父亲如山,却不是山【一天一悟】
会疼惜的,才叫爱【一天一悟】
越是懒惰的人,越是没有时间【一天一悟】
扭曲的镜子里,照不出正常的世界【一天一…
所谓度,莫过于将心比心【一天一悟】
执子之手,余生每一步都是难舍的幸福【一…
小事再小,亦可比天高【一天一悟】
只有自己,才能比别人强大【一天一悟】
快递员是哑巴-_亲子教育乐投游戏
何炅的不浪漫爱情-_家庭爱情哲理…
狗国狗门-乐投游戏_中国历史乐投游戏
曹刿论战-乐投游戏_智谋策略乐投游戏
齐景公求雨-乐投游戏_中国历史哲理小…
归根的落叶就代表了情【一天一悟】
没有利用价值的,才是真正的朋友【一天一…
小小善意的光芒,虽不耀眼,却能入心【一…
事无大小,一诺却值千金【一天一悟】
坚持不懈,便能取得头筹【一天一悟】
亲情充电满格【一天一悟】
喜欢的,就会点滴珍惜【一天一悟】
最值得炫耀的乡愁【一天一悟】
志短,终必人穷【一天一悟】
心近了,人自然就亲【一天一悟】
母亲是菩萨,内心有力量-_感恩小…
毛遂自荐-乐投游戏_智谋策略乐投游戏
如鱼得水-乐投游戏_中国历史乐投游戏
傻子的价值-彩票_青春励志乐投游戏
财神爷的条件-乐投游戏_青春励志哲理…